首先,我要說真的超討厭蟑螂,可是還沒討厭到解剖牠們會有快感的地步。
所以這節課對我來說,是一種無盡的折磨啊~~
人生就是這麼無奈,很多事你再怎麼不喜歡也逃不了、躲不掉,所以你只好面對。
介紹一下今天的主角:
杜比亞蟑螂,也有人稱杜比亞蜚蠊,學名Blaptica dubia,原產地在南美洲、法國的納比亞高原和巴西。
杜比亞被引進台灣主要是作為餌料,牠具備了以下的優點:
- 不爬垂直光滑平面
- 幾乎不飛,就算飛行也緩慢而低空。
- 動作非常的溫和,不會跳來跳去。
- 沒有惱人的蟑螂臭味。
- 不叫(解決嘈音問題)
- 殼軟容易消化
- 不會主動攻擊飼主及寵物
- 行動緩慢(可以輕易徒手抓住)
- 死亡率極低(每隻幼體都幾乎能健康成長為成體)
- 沒有同類互殘問題(高密度的飼養)
- 亞成體及成體做為食餌份量足夠
因此杜比亞被譽為爬蟲類的最佳餌料。
我們輕易的在寵物店買了四隻,二雌二雄。
雌雄的分別是:
雄的杜比亞有完整的翅膀,尾部有二根腹刺,體型比較小;
雌的杜比亞翅膀只有如芽翅般短小,在尾部有夾卵器,身體較為肥胖。
先來看一下這二公二母的杜比亞。經過一天的時間,牠們在盒子裡過的很好。不愧是蟑螂啊
左邊是母杜比亞,右邊是公杜比亞,很容易分辦(翅膀)。
解剖蟑螂的第一步驟是麻醉。
先準備冰桶,把蟑螂冰鎮後,牠們會昏迷。
不過冰鎮的效果顯然並不是那麼強,因此在解剖過程中,偶爾會遇到蟑螂掙扎,就再把牠丟進冰裡,讓牠再昏一次。(超可怕…抖抖)
在冰鎮的杜比亞,要把整隻冰進去才是正確的。很容易可以看出右邊那隻是公的。
第二個步驟是:剪下杜比亞六隻腳及翅膀。
一般昆蟲的腳共分六個部分:基節、轉節、腿節、脛節、跗節和爪。
蟑螂的基節和一般昆蟲不同,長得特別的大,因此解剖的時候要從基節的根部整個完整的剪下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
剪完腳,它似乎又有點清醒,馬上又冰鎮一番,再抓出來,微微拉起翅膀,連根部剪斷,有上翅和下翅。
我要解剖的雄杜比亞的腹面。
翅膀和腳已被肢解開。這張照片是正面,杜比亞頭上三角型的棕黑色塊狀物是前胸背板。
第三個步驟是:固定杜比亞以方便解剖。
剪完杜比亞的腳和翅膀後,把解剖盤內的蠟過酒精燈,蠟融化後,再將將蟑螂黏上融化的蠟,固定住以便解剖。
杜比亞的腹面,這隻是雄性,尾部可看見尾刺。
第四個步驟是:開始解剖身體並觀察體內器官。
蟑螂固定在解剖盤的蠟上,選擇由背面或是腹面沿身體側緣將身體剪開,至少要剪到中胸。
再將背側/腹側整片掀開,這個時候可以開始觀察內部構造。
掀開後可以看到白白的脂肪質,在靠近胸的器官有胃,顏色是青黃色,視蟑螂吃得飽不飽決定胃的大小。
一般的蟑螂在胃下來接中腸的地方,有一個砂囊,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品種不同,我們在解剖後沒有看到砂囊的構造。
撥開脂肪質,沿著胃、中腸、後腸把器官拉出來觀察。
若是解剖時不傷害到蟑螂的重要器官,可以在解剖顯微鏡下觀察到,蟑螂心跳動的起伏,而我們的解剖,也確實看到了透明色的細管輕微的韻動。
完成了身體的解剖。接下來就是口器了。
固定在解剖盤的蠟上,二側剪開,左側邊緣可看見白色的脂肪質。
掀開後可看見白色的脂肪質,在上端有深色的器官是胃,被掀開外骨骼內側有氣管和透明的心臟。
拉扯出前腸(胃)、中腸(小腸)、和後腸(大腸),前腸是上方大長型,後腸是下方黑色球型器官。
第五個步驟是:解剖口器。
口器,顧名思義,就是蟑螂用來進食的器官,共分上唇、下唇、下唇鬚X2、大顎X2、(小顎+小顎鬚)X2。
由於口器很小,所以在解剖的時候可以在解剖顯微鏡下操作,分解出各器官後,依器官位置,貼在A4大小的白紙上,蟑螂的解剖就算告一個段落。
整個過程實在太過噁心,讓人想到都覺得頭很痛,不過實在是很難得的經驗,這輩子我沒這麼了解蟑螂過。
就讓大家陪我一起噁心吧XD
最後要感謝老師細心講解。雖然解剖蟑螂有夠噁心,但是收穫卻是很實在的,至少現在對蟑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。
補上最後二張的照片。蟑螂再見。
最後還要被砍頭的蟑螂…對不起啦…請原諒我
口器。
上課時間:2010.10.12
上課地點:屏科大生命科學系
上課老師:廖培鈞
樣本:
名稱:杜比亞蜚蠊
學名:Blaptica dubia
集地點:屏東某水族館
購買日期:2010.10.11